中國新聞社主辦 |
|
王家衛自揭音樂老底 2000年11月10日 17:18 如果《我的父親母親》源自張藝謀根深蒂固的鄉村情結,那么《花樣年華》則特別鋪陳了導演時時浸淫其中的小布爾喬亞感覺,不必看戛納新影帝梁朝偉明擺著的王家衛式的酷,也不必炫目于張曼玉從頭至尾華麗到家的旗袍秀,只要先聽聽《花樣年華》片中綿延不休的那么多迷人的音樂,每個人都會更容易覺察出導演王家衛始終迷戀著的那些人、那些年代的聲色。 “我來到香港那年只有五歲,當時最讓我感到詫異的就是這個城市的聲音,它們居然與上海完全不同。因此對我來說,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感覺,它也是一個年代的響動。”導演王家衛如是說。 于是我們在《花樣年華》中一再感受到拉丁爵士的音樂風情,特別要提到周慕云(梁朝偉飾)邂逅蘇麗珍(張曼玉飾)時響起,其后反復出現的音樂主題,它取材于鈴木清順的同名電影,由梅林茂創作的《夢》(“Yumeji”),優美的弦樂織出錯落搖曳的節奏,仿佛舞蹈的男女顧盼閃爍,試探著曳步前行。 另一個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的拉丁旋律來自耐特·金·科爾充滿男性魅力的不朽歌聲,這位在1965年就英年早逝的黑人爵士歌手的名字對年輕人來說或許有些陌生,可他演繹的《蒙娜麗莎》卻是這首經典老歌的最佳版本。六十年代之初的香港電臺經常播放他的唱片,電影中出現的《那雙綠色的眼睛》、《你說你愛我》和《也許、也許、也許》都是耐特·金·科爾的代表作,而王家衛把一位歌手的這么多歌放進同一部電影里的主要原因是,“耐特·金·科爾是我媽媽當年最喜歡的藝人。” 《花樣年華》的英文名字意為“愛的感覺”,為了精心營造一個音樂的愛的情境,一直對電影音樂情有獨鐘的王家衛這次又找來了老朋友邁克爾·加拉索擔綱音樂制作,邁克爾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王家衛是1995年9月在紐約舉辦的亞洲電影節,他是在一張名為《美利堅理想國》的CD中發現的我,并且在《重慶森林》中用了其中一段,當我有機會看到那部片子時,我驚訝于它被幾乎完美地融入表演、編輯到電影之中。它讓我想起庫貝利克是如何在電影中運用音樂的。” 60年代初的香港匯集了大量來自內地特別是上海的中國家庭,其中的許多人那時都認為香港只是自己臨時的家,他們在這個棲居之處延續著昨日的生活記憶,譚鑫培的《四郎探母》、《桑園寄子》、粵劇《西廂記》的《紅娘會張生》,越劇《情探》甚或評彈《妝臺報喜》,加上“金嗓子”周璇的時代曲,雜亂紛陳,片羽吉光,赫然拷貝著花樣年華時的陳香舊影。 菲律賓樂隊以及英文流行歌也是60年代香港坊間的一道文化艷景,《花樣年華》片中房東太太的扮演者潘迪華本人就是那時紅遍港九的著名歌手,王家衛說,“她對西語流行樂的知識非常豐富,當我們拍攝《花樣年華》時,潘迪華讓我聽了她唱過的《梭羅河畔》,那是她十八歲時的錄音”。 電影的尾聲有一首點題歌———周璇演唱的《花樣年華》,那是她1946年給電影《長相思》的插曲,當略帶“絲絲”電交流聲的音樂隱約響起時,我們也仿佛聽到電影主人公的心聲——— 那些消逝了的歲月,仿佛隔著 一塊積著灰塵的玻璃, 看得到,抓不著。 他一直在懷念著 過去的一切。(轉自《北京青年報》)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電訊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