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聞內地出版了大型的《蔣兆和畫冊》;巨幅《流民圖》畫卷全卷,亦印載其中。這使筆者記起此畫的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蔣兆和先生的《流民圖》,系慕宋代畫家鄭俠的《流民圖》之名而畫的。畫卷高7尺,長9丈,據說是在一塊高不足6尺、寬不及4尺5的畫板上,各自分段完成的。北京寶華齋裝裱時因房間太小,遂借用韻古齋、靜觀齋、益古齋三家店鋪門外的磚臺階,連夜托裱。裝裱工師徒三人守護,一夜未眠。巡警過往,險遭踐踏。翌日清晨,翻卷裁邊,附近許多市民圍觀,無不嘖嘖贊嘆,不期而成了盛大的街頭預展。
此畫卷完成之后,幾經周折,于1943年9月,首次在北京太廟公園展出,筆者亦曾往觀。蔣先生所獨創的水墨人物畫風格,確令人叫絕。全畫卷以一片瓦礫為背景,描繪戰亂中勞苦大眾流離失所之慘狀。畫面上有的乞討,有的痛哭亡人,有的正要懸梁自縊,還有流浪漢、孤兒孤女、鰥寡孤獨等等,共有百余人物,皆近乎真人大小,個個栩栩如生。因畫卷展示了由日寇侵華而造成的民族災難,為日寇所不容,故僅展半日,即被憲兵隊查禁。
第二年春天,上海舉辦捐畫展。蔣兆和與其新婚夫人蕭瓊女士,應友人邀,攜《流民圖》欣然前往。于是此畫在上海的法租界內再展;但展后即被當局變相沒收,多年杳無音訊。
據悉,至五十年代,《流民圖》畫卷復歸其主,但僅存半卷,且已霉損不堪。蔣兆和先生見此,感慨萬端,遂重新裝裱。裝裱后的殘卷,曾隨畫家到蘇聯展出,后即由歷史博物質館收藏。報載,近年《流民圖》再次裝裱,并于1981年在深圳舉辦的《蔣兆和和蕭瓊書畫展覽》中展出。至今此卷名畫,自創作四十年來共裝裱三次,展出五次,其經歷坎坷,滄桑磨難,為繪畫史上所罕見。所幸在第一次半展之前,為防不測,蔣兆和曾委托照相館將此畫拍成照片,洗印四十套,方使《流民圖》受損后,于今仍可得見其全貌。
蔣兆和創作此畫,從構思、搜集素材,到脫稿,約有10年之久。最后在1942年6月至9月,于北平東城南小街北口竹桿巷的一所四合院內,完成了這幅規模宏大的《流民圖》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