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6日電 來自臺灣地區的連鎖超市大潤發量販店依靠開發自有商品并降低商品售價的方法,成功在大陸拓展超市業務。如今,它憑借“低進低出”的營銷方式,已經在大陸拓展了60余家 ,其中大潤發蘇州昆山店更是以人民幣7億元的營業額成為店王。
據香港大公報援引臺灣媒體的報道,大潤發蘇州昆山店是其量販店在大陸60多家店的店王。去年營業額達到人民幣7億元,就算是在臺灣島內也排得上名,更不用說兩岸人民的消費力的差距。
在這個“豐沃”店內,匯集了來自大陸各地的特產。在假日,大潤發蘇州昆山店每天可有八、九萬人到店光顧,57條收銀臺全開都不夠用。據悉,在這個不算太大的城鎮里,量販店和商店街是民眾采買民生必需品的主要地方。顧客平均一個星期就登門一次。在島內平約值是兩星期,東西便宜是他們上門的原因。
原來,量販店從制造、進口商處批來商品,之后直接賣給消費者,省去中間的批發商、經銷商的利潤。“便宜”原本就是量販店業者的核心價值。在賣場商品架上,大潤發特別把這些商品標示出來。很多品牌是委托工廠代工的,品質和一線品牌相同,售價便宜兩、三成。另有標示“最低價商品”,同樣是委托代工,品質中等,但保證是同品類中最低價的,讓顧客各取所好。
大陸大潤發執行長黃明端在臺灣潤泰集團服務20多年,從紡織廠、代理NUTICA到創立臺灣大潤發,經歷了很多,4年前,他決定常駐大陸另闖天下。有了這些經驗,黃明端利用在紡織廠采購原物料的道理,利用在臺灣大潤發時就曾采用大量進口、買斷等手段,“操作”進口的季節性水果,打出名號。
到了地廣物博的大陸,大潤發團隊強化采購優勢,推動源頭采購制度──直接到商品最源頭的制造者、種植者采購,讓東西“便宜再便宜”。為確保貨源的穩定和品質,幾年前,肉品、蔬果、米等生鮮大宗,盡可能地直接與農漁民契作、契養。如今透過制度化的“包山、包海、包場和包養”采購而來生鮮商品,已達營業額的10%。遠遠高于在臺灣1%的比例。
賣場里的水蜜桃、山東煙臺的蘋果,都是大潤發契作農場生產。“在無錫,就包下整個山頭的水蜜桃樹。如果是魚,就包下養殖漁場;豬肉,就包下養豬場和屠宰場。”雜貨商品部總經理徐宜生說。
大潤發華東地區32家店每天賣出近5000頭豬的400噸肉。以豬仔必須生長6個月才屠宰來計算,散布在揚州地區的數十個契養豬場,必須經常保持100萬頭豬。而與東北地區的農民契作的稻米,用火車運送到碾米廠,碾成白米再送到各賣場銷售。后來大潤發發現,碾米廠沒什幺技術,投資也不大,于是自己在常熟投資碾米廠,把這一部分的成本也省下來。
徐宜生說,同樣賺取相同的價差,大潤發采取的是“低價進,低價出”,想盡辦法替顧客找到最便宜的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