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宋美齡的第一本英文傳記日前在美國出版。作者臺珊利用前年公開的宋美齡與大學友人米爾斯女士往來書信的第一手史料,呈現出“少女宋美齡”內心對婚姻、愛情、家庭禁錮、以及中國社會不為人知的看法。
報道稱,米爾斯(Emma DeLong Mills)是宋美齡就讀美國衛斯理學院時最好的朋友。宋美齡一九一七畢業后返回上海,在家鄉反而感覺身在異國,米爾斯是她抒發情緒最主要的對象。米爾斯一九八七年過世前,兩人來往都很密切。米爾斯的遺囑交代將她與宋美齡的往來書信檔案交給衛斯理學院,但在宋美齡過世前不得公開。
宋美齡于二○○三年過世,衛斯理學院次年整理公布這一批書信檔案。臺珊是第一位閱覽、整理并出版這一批第一手史料的作者。
臺珊曾任香港南華早報與金融時報駐臺記者。她表示會對宋美齡有興趣,是在一九九七年替金融時報撰寫宋美齡百歲誕辰的報導時發現,雖自一九七五年蔣介石過世后她就淡出權力圈,但“宋美齡”三個字仍勾起愛憎分明的記憶。
臺珊表示,這種情緒甚至延續到她書成之后。書評家閱讀樣書后,大部分的反應是:“你難道不寫寫對宋美齡的評價?”臺珊說,她是記者出身,接受的訓練是為文不臆測不評論,沒想到人們仍不能接受只記述、不評論宋美齡。
臺珊表示,宋美齡在美國生活十年返回上海后,第一個面對的是“文化沖突”現象。宋美齡結合三種形象:美國南方的名媛氣息,新英格蘭的學養氣質,以及要持家主內、為人表率的中國賢妻良母傳統。但她的個性與一生卻是各種矛盾的結合:對愛情既憧憬、卻也充滿失望;聰明過人行事卻沖動;既實際也天真;對當時的中國社會不滿,信中不時提及自己的改革理想,但終其一生卻沒有利用她得到的機會改變國家命運。
臺珊說,宋氏家族非常保守,不愿意外界知悉家族內任何動態,宋美齡從不留歷史檔案,在少數致友人信件的末尾還交代務必于閱后銷毀。宋美齡寫給米爾斯的書信留存至今,對了解宋美齡少女時代的思想行為彌足珍貴。
19歲宋美齡 想嫁荷蘭建筑師
宋美齡九歲到美國讀書,十九歲回到上海,還必須重新學中文與書法。據臺珊在書中引用宋美齡與好友米爾斯的書信內容,宋美齡初回上海的幾年間,與大部分少女一樣,思索最多的是愛情與婚姻問題。
宋美齡回到上海后,追求者眾。她對米爾斯說,追求者中有一位她在美國就認識的H.K.先生,H.K.的父親曾主持中國最大兵工廠江南制造局。此外,還有位“楊先生”。
宋美齡信中沒提對H.K.先生或“楊先生”的感覺,倒是在自美返滬的船上,她遇見一位法國人(她自傲的對米爾斯說他們全程都用法語交談)與一位瑞士人。宋美齡說,“我喜歡他們,但也到此為止”,因為我在船上看到那位(荷蘭建筑師)Van Eiveigh,“頭都昏了”。
宋美齡說,Van Eiveigh向她求婚,但她的家人知道這件事后,簡直氣瘋了。“家人因為他是外國人而瞧不起他的樣子,就好像他是個野蠻人”。
宋美齡還一度自暴自棄說,既然“不能嫁給真正喜歡的人,要嘛我就不嫁人,要嘛我就為了名利嫁人”。她對米爾斯說:“我知道你會認為我愛錢,但現在的男人不都和我一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