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4日電 從正在查處的若干科研造假事件中,暴露出中國科研領域從政績觀到體制機制方面的嚴重缺失。國內的專家學者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時指出,中國出現類似“黃禹錫事件”的科研造假,與現在的高校行政系統和科研項目審查弊端有關,導致科研造假難以遏制。
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唐安國教授指出,現在社會環境處于一種浮躁的心態。一些科研學術人員在名利的誘惑面前心態浮躁,某些制度性的嚴重缺失又為他們打開了方便之門。現在的高校行政系統和科研項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學校要排行,要綜合實力評價,高校領導人需要科研成果、著名學者。所以,一些高校很難對科研項目和科研人員進行有效的審查。
從造假起步的科研項目一旦做大、做出名聲,就更難發現其中的問題。唐安國指出,這就是"光環效應"、"馬太效應",導致高校科研出現"造星運動"。同時,高校、科研機構還"運作"來許多權威專家給"造星"和項目打包票,科研成果就更加真假難辨。
唐安國認為,韓國的"黃禹錫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領導者的浮躁狂熱導致的。國家從上到下拼命支持科技創新,這種"趕超情節"應該是不錯的。但是在全社會浮躁的心態下,行政干預和社會的迫切愿望給研究人員施加的壓力很大,造假往往是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的。(楊金志 王蔚 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