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7日電 《瞭望》周刊刊載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丁元竹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時期中國社會發展主要有五個重點。
文章說,“十一五”時期,中國的社會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把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條件;要通過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通過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文章說,按照《建議》,“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必須從偏重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要從過去單純以增加GDP為出發點,變為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核心,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重大舉措,強化有關擴大就業,加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內容,更多地關注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體。
文章稱,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十一五”時期的社會發展,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認真研究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對食品、藥品等的監管,確保公共安全。同時要消除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的不和諧因素,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同步發展,統籌城鄉、區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
文章說,根據科學發展觀,“十一五”時期的社會發展應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分配制度改革,構建效率與公平相協調的社會分配機制,處理好各階層間的利益關系和利益矛盾,即使資源在市場調節作用下實現優化配置,又兼顧社會公平,使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效率優先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兼顧公平是促進共同富裕,二者要同時并舉,不可顧此失彼。要加強國家對分配機制的宏觀調控,逐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
二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要研究和開發新的就業部門;要關注勞動生產率增長對就業的影響;要加快提高工資水平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彌補國有企業老職工的原有欠賬;擴大醫療、失業和養老保險金的覆蓋面;建立可靠的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降低社會保障管理成本;建立起規范的、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戶生活救助和醫療救治等救助制度,提高救助能力;建立農村低保(特困戶救助)制度,整合救助資源,完善救助辦法,加強規范化管理。
積極推進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和法律援助;完善社會福利體系,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關懷社會弱勢群體,提升老年人、殘疾人和孤殘兒童福利服務和保障水平,緩解貧困;推進社會福利事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運營機制市場化、服務方式多樣化和服務隊伍專業化與志愿者相結合;大力發展社區福利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支持居家養老;加強兒童福利機構建設和孤殘兒童的救助工作;創新社會慈善組織形式,大力發展慈善基金會、救濟會等各類社會慈善機構,完善社會慈善事業優惠政策。
四是要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問題。要采取積極疏導、說服教育、合理安排、統籌兼顧的方法,協調和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人的主觀能動性。要調整好各階層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共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五是要做好社會風險管理。要預防社會風險發生與減少風險損失。社會風險管理機制的實質就是對外趨利避害,謀求國家安全;對內有效緩和矛盾,抑制社會危機,避免動蕩。全面建立國家突發性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包括快捷的災情信息系統,高效的現場救災組織協調系統,通暢的應急通訊指揮系統,有力的救災物資運轉系統,及時的應急資金保障系統,有效的社會動員支持系統,完備的災害評估系統以及健全的防災減災系統。探索災害救助新型保障機制,特別是提高對重大自然災害和城市緊急事件災民生活的應急救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