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時開著手機,即使上課時,也不時掏出手機查看有無未接來電,如果一天不帶手機,就坐立不安,這些現象隨著就業高峰的來臨,成為不少大學生的普遍癥狀,有媒體稱之為“信息強迫癥”。
上海財經大學應屆畢業生徐偉自稱是一個典型的“信息強迫癥”患者,自從投出第一份簡歷起,他就保持手機24小時開機,一周無休。他笑稱自己的神經也和充電器的紅色指示燈一樣,時刻緊繃著。
漏接招聘單位的面試電話成為他最擔心的事情。每次參加招聘會回來,徐偉就習慣性地豎起耳朵捕捉任何類型的電話鈴聲,“如果沒有接到面試電話,損失就大了,畢竟招聘單位不少你一個,還有那么多學生削尖了腦袋,爭一個面試機會啊”。因此,即使在洗澡時,徐偉都會把手機放到能聽見鈴聲的地方。
郵箱也是一個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的地方,徐偉和他的同學們每天查看郵箱,少則兩次,多則七八回,每次看到新郵件,心跳就開始加快。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的張麒老師表示,隨著就業信息量的加大、信息傳遞渠道的增多,學生面臨著如何選擇信息的困惑也越來越突出。自我定位的不明確和信息選擇的無所適從,可能是導致所謂“信息強迫癥”形成的原因。
張麒告訴記者,自2004年起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學生關于就業方面的咨詢量比往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從以往的5%陡然上升到20%。他認為,在未來兩年內,這個量還會繼續增加到30%左右。
在來咨詢就業傾向的學生中,不少人接受了學校在網上免費提供的MBTI(職業傾向測試)測驗,獲得了對于自我的一個基本認識。但是,到底在龐雜的信息中如何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就業信息,如何決策,還是給大學生們帶來了疑惑。
于是畢業生們到心理咨詢中心來尋求深度咨詢。張麒透露,不少學生來這里不僅僅是為了測試職業傾向,而是圍繞著選擇怎樣的生活目標來尋找幫助,如學習成績優秀,找工作卻難如意,自己到底出了什么問題;甚至一些私人問題,學生也會前來求助,比如戀人兩地就業時,到底跟隨另一半,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就業地點到底是留在父母身邊,還是好男兒志在四方。
以往積累起來的一些問題也會在此時出現大爆發,導致畢業生出現情緒不穩定的現象。但是對于“信息強迫癥”,張麒坦言:“還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而在專業術語里,只有強迫癥。”他表示,雖然在咨詢工作中還未發現此類患者,但顧名思義,信息強迫癥可能是個人面對海量信息產生的一種不確定和不安全感,為了不錯過可能有價值的信息,而逼迫自己不斷關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
這兩年,就業的專業限制越來越低,不少大學畢業生感覺到,任何就業信息都可能與自己相關,于是無從選擇的受挫感油然而生。張麒對此分析認為,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夠明確是造成這種心理不適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多數人還夠不上稱為強迫癥,最多是某一階段的強迫現象。”張麒認為,這種現象會隨著就業的確定而自然解除。
既然能夠自然解除,那還需要調適嗎?張麒表示,這種信息強迫現象既需要調適,又很難調適。如果強迫現象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和自我了解,就會產生危害。此時,咨詢中心建議采用“關鍵詞療法”,學生可以試著為自己的就業方向給出關鍵詞,如“職業價值”:選擇公務員這樣主流而穩定的工作,還是另類而自由的職業,或者公益型的事業;“職業興趣”:文科領域還是理工科,與專業相關度較高;“就業地點”:上海、北京還是其他省市;“能力定位”:對自己的能力作一評價,高、中、低自取一等。
按照這樣的“關鍵詞”再去瀏覽信息,就能及時篩掉那些不符合自我定位的信息,有效發現適合自己的就業信息。
另外,張麒還提醒畢業生們,應該對強迫現象本身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是就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種就業焦慮的發泄口。此外,就業并不要求一次定位準確,也不要看作不可失敗,不妨阿Q一些,此處有失,也許另一處就會有得。
而說到很難調適,張麒則表示,強迫現象也可能是個性使然,不大可能在一兩個月里就調適成功,硬性扭轉也會給當事人造成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避免對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就好。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龔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