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系。)
在中國的時候,曾經跟一位年長的朋友談及出國的事情。這位朋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到歐洲留學數年,經年沒有嘗過中餐的味道,偶然在街頭見到一家中餐館,僅僅吃了一碗面條,就已經是熱淚盈眶。這位朋友本來是個離不開體力工作的大學教師,一位堅強的漢子,但也在不知不覺之中,為一碗面條淚流滿面。
在紐約,即使你已經生活了很長時間,也不容易產生這種背井離鄉的感受,因為紐約的華人社區龐大,到處都是中餐館,到處可以見到中國超市,到處都可以講中國話。在家里可以每天烹調中國菜,在公司也可以很容易訂到中餐外賣。
從飲食的角度來看,在紐約跟在中國倒沒有太大的差別。不管你來自魯、川、粵、淮陽等等那個菜系的區域,都可以購買到你所喜歡的食品,都可以到不同的風味餐廳去飽餐一頓。
我所認識的一些華人朋友,即使居住在外州,也經常駕車數小時到紐約的唐人街購買中國食品,滿足一家大小對中國味道的需求。雖然他們都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并且很多都已經進入了“主流社會”的公司,但對中國食品的依賴,可謂一往情深,無法離開。江山可能易改,腸胃的本性難移。
目前美國已經擁有數萬家華人開設的中餐館,據說新移民開設的中餐館猶如星火燎原一般走遍美國各地,從包厘街、阿倫街中餐配套商業區的擴大和繁榮,可以看到中餐業目前的繁榮程度。
唐人街上除了擁有數量巨大的中餐館之外,還擁有“德昌”、“萬昌”、“兆昌”、“劉氏”等許多家肉食公司,向各種族裔居民供應著中國特色的肉食。堅尼路上的中國肉食公司,那些裸露的海鮮和肉食,成了很多外地游客不斷拍照的對象。
作為紐約客,我們的中國胃很容易得到滿足,如果不喜歡上中餐館,也可以很容易在家里解決。
不過,作為熱愛中國文化的中國人,你的心靈卻不那么容易滿足。
紐約不是沒有中國文化中心,可是位于中城;紐約不是沒有以中國人為對象人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可是地方狹小,也不是沒有中文書店和中文報刊;大都會博物館里面有豐厚的中國藝術品,你總覺得距離遙遠;現代藝術博物館 12 月份也推出了中國早期電影系列的播映,可是你總會覺得這些零零散散的“文化項目”與“文化活動”跟華人的心靈總有一點點距離。
這種距離有時候甚至無法用語言表達,但是它是你內心的真切感覺,可能是尚未形成“氣候”吧。
腸胃的不滿足,很容易讓人們牽腸掛肚,甚至坐立不安;心靈的不滿足會讓人精神迷茫,不知所以。
海外華人漂流在外,故國的一切已經漸行漸遠,而心靈的聯系卻是越來越強烈。中國腸胃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精神家園的建設卻不能僅僅依靠商家來解決,這是個浩大的工程,需要機構的參與,需要更加強大的力量來支持。
來源:美國《僑報》文:陳儒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