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二十九日電 題:年輕航太人與香港青年精英分享人生感悟
中新社記者 張紅 曉萍
“與青年人的交流令人感覺愈發年輕。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這個代表團直接參與載人航太工程的,比我年長的今天一個都沒來,比我年輕的全來了!”
年輕團隊現身太空館
在香港太空館,四十九歲的“神六”代表團副團長、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許達哲向在場的三百多位香港各界青年精英逐一介紹他今天所率領的年輕團隊,以此作為神舟六號載人航太飛行代表團與香港青年專業人士分享會的開場白。
在許達哲所率領的年輕團隊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兩位英雄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
人生必須有目標遇困難從未想過放棄
兩位在太空配合默契如同左右手的好搭檔,在與香港青年真情對話時,同樣是“心往一處想”。他們一致表示,未來的目標是爭取有機會,再上太空。
費俊龍希望與香港青年共勉的是:人生必須要有目標,無論是一帆風順還是遭遇挫折,目標都應在心中扎根。為目標的付出未必能夠贏得期望的回報,但只要曾經付出,就會有成果。而聶海勝說,青年人都應該有崇高的目標,作為一個航太人,他的目標是代表祖國人民出征,飛越太空,完成航太員的任務。而青年人最重要是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奮斗。
被問到在執行“神六”任務遇到的最大困難時,費俊龍認為,是事前無法長期模擬太空失重實際情況,因此曾經訓練以頭低腳高的方式在床上生活五天,所有工作也必須在床上完成。聶海勝也說,長期失重帶來的心理、生理變化最難預測,剛上太空時,對失重環境不太適應,有些動作、操控較為困難,但很快便應對自如,“你們在電視上也看到了,我們還能翻筋斗”。
兩人不約而同地表示,縱使有過困難和挫折,但從未想過放棄。航太英雄的這番話,感動很多在場的香港青年,他們表示這樣的精神對香港年輕一代很有啟發。
與親人心連心與戰友如同左右手
談及親情,費俊龍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心和心,世界上最近的距離也是心和心”,而他與親人的距離是心貼心,與祖國人民、香港同胞也是心連心。聶海勝則多謝家人多年來對他的工作無私大力支持,因為太空人有好多工作,未能顧及家人,所以很感謝妻子,而母親亦了解他工作繁忙,很少對他提出要求,打擾他的工作。
在兩人看來,他們經過長期的共同訓練和磨合,可謂親密無間、沒有距離。他們熟悉彼此的想法、習慣、手勢甚至眼神,配合默契得就如同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以筷子比喻團結一致
當被問及中國航太團隊如何能取得成功時,許達哲說,航太工程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所有參與者必須是一個密切協同的團隊。中國航太事業的成功,有賴同舟共濟、大力協同的團隊精神。太空人費俊龍就補充,人們在感覺寒冷時,會將兩手相握,一個集體只有緊緊抱團,才能抵御困難,而太空人的團隊正是為著共同的目標而緊緊團結在一起。
聶海勝更以筷子作比喻,說如果一個人代表一雙筷子,十四個太空人代表十四雙筷子,一雙筷子很容易折斷,十四雙就不易折斷,而如果是十三億雙筷子,則堅強無比。十三億中國人只要團結一致,就可以排除一切困難,實現中國人所有升空夢想。
感謝港人支持祝福香港青年
費俊龍說,在五日飛行過程中,都很想念親人,最難忘是來自祖國的問候,包括香港同胞的問候,給予他們很大支持。聶海勝說,每當飛越到祖國上空,都非常感動,亦牽掛親人,因為那里有自己的根。
費俊龍表示,香港市民越來越關心國家航太事業,為此向港人表示感謝。聶海勝則說,在香港訪問期間,受到市民,特別是青年人歡迎,感到榮幸,希望可以與港人分享升空經驗,祝愿香港青年人,為香港未來作出更好更多的貢獻。
一個小時的分享會氣氛熱烈而輕松,現場多次響起久久的掌聲。參與分享會的青年專業人士都表示對兩位航天英雄的印象很好,代表資訊科技界的葉毅生對本社記者表示,今日對話中可以了解他們對祖國航天事業付出很多,兩位英雄的精神感染力很強,對青年人很有推動作用,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分享會由香港青年協會主辦。除了費俊龍、聶海勝,代表團副團長許達哲、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宇等出席了座談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