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五日電 (記者 賈靖峰)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今天起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各外匯指定銀行可開始申請做市商資格。明年第一個交易日起,外匯市場將實行“即期詢價”交易方式。
國家外匯管理局今天發布《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指引(暫行)》,規定做市商的基本條件、權利義務以及做市商交易的管理內容。自《指引》發布之日起,凡符合條件的外匯指定銀行均可持規定的申請材料,向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做市商資格,經核準后,履行做市義務,并接受定期評估。
“做市商”通常是一些有實力、有信譽的商業銀行,這些銀行不斷向市場報出買入價和賣出價,即“雙向報價”,同時承諾在所報的價格上成交。做市商通過不斷報價、買賣,維持市場的流動性,同時通過買賣差價,補償各項費用并實現利潤。
外匯市場內有做市商參與報價,外匯就會分流到做市商手里,央行不再是匯市的唯一的買家,可逐步減輕外匯市場的壓力,進而促使國家外匯儲備增幅下降,減少外匯占款。
早在二OO二年,中國就在歐元和港幣交易中實行了做市商制度試點。
國家外匯局今天表示,從國際外匯市場情況看,做市商在提供外匯市場的流動性、提高市場交易效率、轉移和分擔風險,促進市場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是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配套舉措。做市商制度的實行,有利于提高外匯市場流動性,增強央行調控的靈活性,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
國家外匯局今天還發布《關于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即期詢價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從二OO六年第一個交易日起,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即期詢價交易方式。
據悉,此前中國外匯市場交易主體一直采用集中授信、集中競價的交易方式,而實行即期詢價后,他們可在原有基礎上自主選擇雙邊授信、雙邊清算的詢價交易方式。業內人士認為,實行即期詢價事實上是一種糾錯。在國際市場上,遠期業務通常采用點對點的詢價模式,而國內過去采取的類似股市的撮合競價并不科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