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八月三十日電 題:毀于國難的中山艦加緊“復出”
中新社記者 徐金波
武漢近郊的湖北造船廠臨江一角,一群專家、學者冒著酷暑,加緊對一代名艦——“中山艦”進行精心修復,以期讓這艘飽經風霜和磨難的戰艦,在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之際,“原汁原味”、“修舊如舊”地展現在國人面前。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一艘鋼木結構炮艦,艦長六十五點八三七米,寬八點八米,其排水量不足千噸。但它卻在中國近代史的風口浪尖跌宕起伏了二十六年,被喻為“濃縮了中國現代史”。
這艘赫赫有名的戰艦,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命運坎坷。一九一0年,即中國滿清王朝覆滅的前一年,海軍提督薩鎮冰上將考察日本海軍,出資六十八萬兩白銀,向三菱造船廠訂購了這艘名為“永豐”、排水量七百八十噸的炮艦。一九一三年初,永豐艦從日本駛抵上海,交付給民國政府。
此后,中國歷史上“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孫中山廣州蒙難”、“中山艦事件”、“武漢保衛戰”等很多重大事件,都與這艘戰艦密切相聯。特別是一九二二年六月,軍閥陳炯明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圖謀加害孫中山先生。在巧妙的掩護下,孫先生深夜突破叛軍重圍,隔日登上永豐艦指揮平定叛亂,歷時五十五天,該艦成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流動總部。三年后,廣州革命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廣州蒙難脫險,將永豐艦改為中山艦。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歷經軍閥混戰又走出了內戰迷霧的中山艦,隨即投入民族抗戰之中。隨著戰線西遷,戰績顯赫的中山艦成為日軍的重點目標。一九三八年十月,中山艦在保衛武漢的戰斗中,用血與火鑄造它最后一刻的輝煌,與敵機鏖戰七十五分鐘后,喋血武漢上游二十六公里處的金口。
據負責該艦修復的工作人員介紹,眼看武漢即將淪陷,海軍部電令中山艦十月二十四日停泊金口。當天上午九時,一架日機到中山艦上空盤旋,又悄然離去。下午三時許,數架日機直奔中山艦,艦上官兵運用機槍、火炮進行還擊,戰艦電訊官張嵩齡向海軍部發出最后一份電報:中山艦與敵遭遇。
由于中山艦此前受傷未來得及修復,再加上動力系統受損,與日機進行七十多分鐘的鏖戰后,中山艦開始在江上打轉,幸存的艦員仍在奮力以炮火還擊。很快,中山艦嚴重傾斜,伴隨著劇烈轟鳴、沖天的水柱,一代名艦開始迅速沉沒。艦員回憶:“在沉沒一剎那間,突然艦首昂起……”
是役,中山艦上二十五名官兵陣亡,多人失蹤。二十三名幸存的艦員被附近群眾營救上岸,在掩埋、哀悼戰友英靈后,他們含憤告別金口,繼續奔赴抗日戰場……
為緬懷孫中山與抗日英烈,一九九七年一月,湖北省從武漢江夏金口把中山艦打撈出水,艦上清理出來自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各類文物三千四百多件,赴境內外展出,并引起轟動。
現今,中國若新打造一條中山艦級別的炮艇易如反掌,但要修復這艘建于二十世紀初的“文物”式的戰艦卻遇到了許多困難。各方專家在缺少檔案的情況下,經反復論證研究、廣泛收集散失資料、尋找中山艦幸存者,正努力把該艦恢復到一九二五年命名時的原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