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博客(blogger,中文的譯法沒有統一,還有譯作部落格,也有意譯為網志)還未成為傳媒報道題材之先,我是由一個學生的電郵中認識這東西的。事緣這個學生有事情向我查詢,傳送來的電郵下端,附有她的“博客”網址,好奇心驅使下,按入一看,感覺是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復雜情緒。
先說明一點:這個學生的“博客”,屬于“網上日記”的寫法,只是“博客”的其中一種形式,并不代表所有的“博客”都一定是這個樣子的。因為不少“博客”作者都對于“街外人”把“博客”等同于“網上日記”,有所不滿,所以在此特別聲明。
“意料之外”的另一面
說回學生的“網上日記”。所謂“意料之外”,是指我每天都見到的這個學生,原來每天都有這么強烈而多變的情緒起伏,是身為老師的我,完全沒有察覺的。讀回她每天寫的日記,印證她當天的表情行為(如果還有印象的話),又覺得真的好像有這么的一回事。當中有些日子是特別有印象的,例如學生的情緒明顯低落,現在看她的“網上日記”,就得悉原因:前一個晚上,和男友吵架,“為了那個一直都存在又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和你,又狠狠地不歡而散了。”
至于意料之中,則是我自己一貫的信念,又一次獲得證明:在課室中的學生,并不是真正的學生本身,或者說,不是學生的全部,而是學生在學校呈現的一個形態而已。由于學校先天地有很多對于學生的限制,而學生又很清楚明白在學校這地方應該有甚么表現,才會獲得獎勵(或者不被懲罰),而又有甚么行為,是注定撞板(或者受到懲處),所以學生自覺或不自覺間,就會按照學校的要求,做出相應的行為。這種情況既是社會化,但又是自然而然地,讓學生“虛偽”起來的隱蔽課程。因此,我時常都提醒自己:學生讓你見到的,并不是他的整個人,你也不應簡單地把在學校中的學生,視為他最全面的表現。
就以上文提到的學生為例,在學校中的她,沉默寡言、做事利落而盡責,但是在她自己的筆下世界,她有無盡的意見要表達,對每一個人都有她的看法,但是又很怕別人不同意自己的看法。故此,她在學校的沉默寡言,或許不是她的性格,而是她的生活策略。然而,做老師的卻看不到(也是沒有可能看到)她“沉默寡言”的形成原因。
真我個性盡流露
到了近來,由于“博客”漸漸為人所認識,學校中的校長與老師,也開始知道這樣東西的存在,并且有機會看到一些學生的“博客”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因為是讓自己可以更認識教導的學生,那么就能夠更全面的幫助他們。但是,又是一個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經驗:不少老師的反應相當負面。當他們在學生的“博客”中,看到不合乎自己對這個學生的一貫認知,輕則覺得學生有點虛偽,重則認為要加以糾正。尤其在“博客”發生學生一些不合乎學校期望的思想和行為,更有不少老師覺得應該由訓導組跟進這些博客,例如禁止學生再在網上發表不當的思想,或說出自己“不當”的行為等等。
老師往往沒有想到,學生在“博客”中所表達的思想與表現,與他們在學校中不同,要真正反省問題的,是學校本身。如果我們相信,學校是五德并重,我們希望對學生作全人的陶成,則第一步必然是全面地認識學生,才有可能作出全人的培養。可是,今天的學校,由于有意或無意、有形或無形的規劃下,致力培養學生“做出”好行為,而不是真實地成為一個好人。結果學生在學校顧不及、理不到的地方,讓自己“真我個性盡流露”時,學校如果采用的是禁止的手法,其實就是不欲面對問題的鴕鳥政策而已。
解放自我不應封殺
當然,我無意過分抬舉“博客”中的學生自我塑造的形象,就必然是他最真實的一面,然而,那至少都是他另一面,有別于在學校所呈現的一面。至少,我們可以拿來作一個參照,而不是封殺。
又當然,學校這種封殺做法,由來已久,并不是特別針對“博客”的。近十多二十年,由于社會的改變,學生的紀律問題,變得愈來愈多,而且不少還違規行為,會在學校外發生。由于學生身穿校服而在外吸煙、粗言穢語、打架等等,街坊往往會看不過眼,然后按其校服向有關學校作出投訴。學校最常的處理方法有二:首先是力勸學生不要穿校服在社區內流連,即使要外出玩樂,先回家換衣服;其次就是校外巡查,也就是如警察般,按一定的路線,由兩位老師組成一隊,在學校方圓多少里中看看有沒有違規的行為。
這兩種做法通常都很有效,實施以后,街坊的投訴很快便會減少了,因為違規的學生不是不再穿校服來吸煙、粗言穢語和打架,就是離開這個社區來做相同的行為。學校的政策,其實沒有解決有關的問題,但是就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并且讓自己覺得,問題真的解決了。
“博客”是一種新形式,但是對學校來說,它帶來的問題,只是老問題。老問題:學校教育為學生的成長,并不一定帶來良好的培育,那么,學校應該怎樣辦呢?是把問題揭開,好好地研究,還是頒布新校規,不準學生寫“博客”,或是不準學生在“博客”中,提及自己所屬學校呢?
我們期望新的形式帶來新的思考,并且會有良好的改變,雖然這個愿望很容易會落空。
(香港文匯報 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