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4日電 美國《僑報》3日刊發評論指出,只有日本以理性平和的心態重新認識中國,進一步調整充實并鞏固其對華戰略,才是真正形成讓中日關系強筋壯骨的長遠之計。
原文摘錄如下:
隨著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日本日期的臨近,中日關系改善的勢頭不斷顯現。
由于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以溫家寶即將訪日為契機,中日關系在進一步增信釋疑的基礎上逐步邁入持續前進的軌道,完全值得樂觀期待。但雙方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即使經過溫家寶訪日,甚至安倍晉三再次訪華,中日關系仍像大病初愈,需要雙方小心呵護、全力保養。這不僅因為歷史傷痕太深,剛剛過去的嚴寒再度侵蝕,更因為日本對華戰略方面存在諸多嚴重不足,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殘缺不全。
首先,在日本對華戰略的前提——對華認知方面,還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見和長期積累的誤會。
誠然,漢學在日本是顯學,日本對中國的研究較中國對日本的研究要領先,但就對華政治認知與定位而言,以安倍等戰后出生的政治家為代表,日本主流社會還存在諸多偏見和誤會,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始終帶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中國,不僅對中國在現有政治制度框架內發展民主政治毫無信心,還將中國視為“政治另類”甚至“政治對手”、“敵人”。
同時,由于持之以恒地“脫亞入歐”,日本對中國的民族形象定位也不成熟、不穩定、不一致,原來長期視中國為落后象征,在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后,又視其為嚴重威脅甚至是對手。
日本在對華戰略的具體內容方面,也存在歷史問題和現實利益對立,經貿文化等因素與政治軍事因素分離,國內選舉政治需要同重大對華外交議題相互投機,國內左翼和右翼對華戰略定位差異懸殊,在全球戰略與亞洲戰略以及地區戰略中的位置相互矛盾等重大問題和不足。
而且,從日本對華態度如瘧疾纏身般忽冷忽熱也可看出,這不僅是其政黨政治使然,更顯示在對華外交方面既無全盤規劃,亦無中長期連貫計劃。就如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走一步是一步。
此外,一個有關中日關系未來大局的重要之處是,日本對華戰略中缺失了未來東亞格局的預判和遠景。未來與中國究竟是競爭、合作,還是競爭加合作的關系,東亞兩強是繼續如此左手熱情相握、右手揮拳相向,還是從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吸取智慧努力,而推進東亞乃至整個亞洲一體化,日本對這些深刻影響其當前政策的重大課題,迄今仍一片模糊,許多日本政要甚至對此采取鴕鳥政策。
當然,中國在上述各方面也并非都有成熟思考,有些甚至也未曾納入戰略規劃視野。但中國決策高層在對日關系定位方面的清醒,在發展中日友好方面的戰略眼光和堅定決心,試圖以自由貿易區為推手促進東亞一體化的長遠規劃,以及政府對日外交決策方面的高度一致與超強整合力,都是日本無法比擬的。
這些都源于中國政府及民間在對日認知方面越來越清晰的理性:只要日本不在有關中國核心利益的主權和領土問題(如臺灣問題、釣魚島和東海資源問題等)上肆意妄為,中國不會視其為對手,更不會視其為“威脅”或“敵人”,而是視其為長期伙伴、未來東亞乃至亞洲一體化的友好鄰邦。
只有日本以理性平和的心態重新認識中國,進一步調整充實并鞏固其對華戰略,才是真正形成讓中日關系強筋壯骨的長遠之計。否則,經過安倍首訪中國而“破冰”起錨,并經過溫家寶訪日而“融冰”前行的中日關系大船,恐怕依然經不起前方隱約可見或不期而至的暗礁、風浪的嚴峻考驗。
(張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