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9日電 國務院最近發出加強土地調控通知,進一步收緊土地“閘門”,這是實施“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又一記重拳。但盡管中央土地調控措施三令五申,某些地方囤積土地之風依舊。
據新華網報道,業內人士指出,一些開發商與當地政府及官員形成了某種利益機制,這是土地案件頻發、查處阻力重重、調控效果受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
囤積土地出現“升級版”
“前年五部委來查過,村里撒了些毛豆種子應付,以后就一直撂荒。”上海市青浦區徐涇鎮一姓沈的村民很心疼,多好的水田!“有些擅自蓋了廠房;還空著的,寧讓拋荒,不讓耕種,理由是土地批租了。”他說,聽說國家又加強土地管理了,不知這回能不能保住他那一畝三分地。
和這位村民一樣“痛心”“無奈”的上海青浦區徐涇鎮二聯村村民,手里攥著厚厚一疊“土地批租”合同。村委會批租的土地總共不下200畝,一批就是50年。這還不包括拋荒“曬太陽”的300多畝耕地。
這就是所謂的“以租代征”——當前囤積土地的典型手法之一,即鄉鎮以低廉的補償為代價,比如給農民上小城鎮養老保險,收走農民的土地,歸鄉鎮開發區或開發公司支配。在“出租”的幌子下,鄉鎮規避了建設用地審查報批、農用地轉用審批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的繳納,而農民并不知情。
國土資源部一項調查發現,某直轄市一個區違法用地數占新增建設用地數的79.3%,面積占70.3%,其中91.3%是耕地,全是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手里租來,并未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
隨著國家土地管理趨緊,一些地方囤積土地手法更加隱蔽,破壞性更強,比如“偷梁換柱”“化整為零”“擅改規劃”“假招拍掛”等,不一而足。
廣東惠州市惠陽區一塊52萬多平方米的土地就是這樣被圈占倒賣的。這塊土地原本屬于惠州市東華集團有限公司和當時的惠陽市(現已改為惠陽區)灝龍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共有。兩家公司在拿到土地使用證十多天后,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將土地使用證直接更名過戶到新公司名下。
然后,兩家公司從新公司撤股。“金蟬脫殼”中,土地換了東家,操作者成功地偷逃了巨額土地轉讓稅費。實名舉報此案的湖南省湘陰縣人民法院披露說,這是一起典型的偷梁換柱式圈地倒賣案,當地國土部門竟為其辦理土地變更登記,真是匪夷所思。迄今,這一地塊仍然閑置荒蕪,并未得到應有的追繳。
據分析,當前的囤積土地手法與過去明顯不同,違法者往往與地方政府、部門的某些官員暗中通氣,得其“特許”;有的甚至取得當地國土部門“手續”,打著“合法”幌子,在土地使用權證里面大做文章,人為地制造“土地迷局”,有很大的欺騙性。
是糾正土地違法,還是放任土地違法?
上海市青浦區徐涇鎮二聯村村民反映,一年前,中央就上海郊區土地亂開發、亂使用等問題曾派專人調查。這個村為了應付調查,在已被破壞并荒蕪的土地上,緊急撒上毛豆種子,以掩蓋拋荒土地的真相。鄉鎮農業公司還調來多輛挖掘機,重新開溝,筑起田埂,結果是馬馬虎虎地種了一熟。
因擔心外人看見大片良田荒毀,村里干脆在其四周筑起高高的圍墻;又擔心“此地無銀”,于是再度拆掉圍墻,這些土地拋荒至今。地方大搞形式主義,欺上瞞下,百姓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只有無奈和氣憤。
業內人士說,這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官員應付中央土地調控措施的手法之一,名曰“貓鼠”游戲。另一種手法名曰“太極推手”。比如,在廣東惠州土地案中,有關部門大耍“推”“拖”動作:廣東省國土資源廳說,此案責任不在省局,應由惠州市國土部門負責。惠州市國土局在記者反復追問下,承認“有錯”,表示將予以處理。可一個月后,該局的回答是“最近工作繁忙”,主要領導人“很難聚在一起”,所以難以定論,需再作“研究”。
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一位官員指出,土地違法屢禁不止,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用地沖動。為了招商引資、出政績,一些地方政府領導背后默許甚至支持土地違法行為。他說,但凡性質嚴重的土地違法行為,幾乎都涉及地方政府相關領導。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