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2006年5月17日,“國六條”的出臺掀開了此輪規模宏大的房地產調控的序幕。
三個多月過去了,現在的情況不容樂觀。
一部分人正在大呼調控過猛,一部分人卻依舊無視風險。于是,一邊是調控措施的不斷加碼,一邊則是部分區域市場的一意孤行。
《上證·地產投資》此次的調查正在警示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國六條”可能正在被部分利益群體無形化解,也很可能因此引來更深的一輪調控旋渦。
當調控進入“深水區”,能否拿出標本兼治的切實之策,決策者正面臨一場極其嚴峻的行政大考。
但愿,這次我們是杞人憂天。
“僅僅9月第一周,人民日報連發兩篇關于房地產宏觀調控的評論員文章。”上海一位資深房地產業內人士不無感慨,“這是一個信號,看到目前調控效果并不理想的現狀,國家對此輪調控的力度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可惜,這不是很多身處市場的人能夠看清的。”
政如急雨
2006年5月17日,中國房地產業又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國務院關于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六點意見》(即“國六條”)在短短一天里街知巷議,多空爭辯迅速白熱化。“我們希望,一個理想的狀態是,通過這次更深層、系統和廣泛的調控,國內房地產市場由此進入良性、和諧發展的軌道。”本報當天的編者按言猶在耳,現在看來卻難如意。
當時,政策樂觀者多將理由鎖定在政策內容的進步。“與以往單純關注房價不同,這次'國六條'將從土地管理、住房保障和住房結構等幾個深層次環節調控樓市,解決根本居住矛盾,同時,將監察部和統計局納入調控部門陣營,明顯將加強監管力度。”
確實,在此后的3個月里,我們陸續看到了《關于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即37號文,國務院九部委發)、《關于落實新建住房結構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見》(即165號文,建設部等六部委發)、《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準入和管理的意見》(即171號文,建設部等六部委發)、《關于個人住房轉讓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房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銀監會發)、《關于規范房地產市場外匯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外匯管理局發)、《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務院發)……
如此頻繁、密集、涉及眾多部門的宏觀調控在房地產歷史上從未有過,一切都在考驗著樓市神經。
落空之慮
起碼在至今的幾個月里,這一期盼落了空。
“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市場背景和行業歷史,政策不能一刀切。”這是被各地方保護者津津談論的重要理由之一。于是二手房個稅、住房結構細則、限外購房等政策在地方悉數化解于無形。
拿限外購房來說,據了解,自中央下發171號文件后,華東某一線城市一度有相關執行細則的初稿入市。“但是現在已經有消息傳出,市政府的意思是暫停公布。”一位外資企業的內部人士稱。理由是目前該城市房價已經回調,且限制外資購房對市場影響不小。
另外,根據九部委規定,各地方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在9月前公布保障類住房供地計劃。目前,時至月中,能夠在官方網站上查到該計劃的地區少之甚少。甚至有城市相關政府人士公開表示,根據輪候制,這一計劃可能延至2007年公布。
當樂觀者陶醉于政策的深入之時,市場的反應也是直接而殘酷。今年前7個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以平均6%以上的幅度持續上漲。經記者多處實地調查,高價賣地、大力招商引資甚至銀行系統為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巨額放貸的做法在地方仍大量存在。
后蓄之勢
“在沒有看到調控效果,政策又深得民心的情況下,中央政府的調控力度還會越來越強。”業內人士預測。
這一跡象,從近期的土地反腐即可看出。當調控觸及行政腐敗這個最大的阻礙時,中央選擇了執意向前的方向,打擊腐敗成為這輪調控的壓軸大戲。北京、天津、上海、湖南等地紛紛傳出與房地產業腐敗有關的高官落馬,大量與房地產有關的金融系統呆壞賬被披露。行動的警示作用十分明確,不要再試圖舍市場大局而取個人之利。
“但是令人擔心的是,眾多政策在短期內堆積,雖然目前效果并不明顯,但后續效應會打擊這個市場若干年之久,一如2001年開始的股市調整。”市場人士稱。
同時,以GDP為主,招商引資為主的行政考評體制不改,《物權法》等相關房地產法律遲遲不出,深層矛盾仍將制約房地產市場走向規范。
[1] [2] [3] [下一頁]